建筑施工中安全帽的佩戴规范与常见违规行为有哪些
在建筑施工的现场,塔吊高耸入云,脚手架纵横交错,各类建材搬运与高空作业频繁,安全风险无处不在。安全帽作为建筑工人的 “生命保护伞”,看似普通,却承载着抵御高空坠物、机械碰撞等致命伤害的关键作用。据统计,正确佩戴安全帽可降低 70% 以上的头部伤害风险,但在实际施工中,因佩戴不规范或违规使用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。本文将深入剖析建筑施工中安全帽的佩戴规范与常见违规行为,为每一位建筑从业者筑牢安全防线。
一、安全帽的正确佩戴规范
(一)选择适配的安全帽
建筑施工工种繁多,不同作业场景对安全帽的性能要求存在差异。例如,电工需佩戴绝缘安全帽,防止触电风险;架子工则需选择抗冲击性能更强的安全帽,抵御高空坠物。选择安全帽时,需检查产品是否具备 “三证一标志”,即生产许可证、产品合格证、安全鉴定证及安全标志,确保其符合 GB2811-2019《头部防护 安全帽》国家标准。同时,要根据自身头围尺寸调节帽衬大小,确保佩戴舒适且稳固,避免过紧或过松影响防护效果。
(二)正确的佩戴步骤
调整帽衬:将安全帽的帽衬调节旋钮旋松,使帽衬与帽壳内侧间距保持在 2 – 4 厘米,既能保证通风透气,又能在受到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。
佩戴安全帽:将安全帽平稳戴在头上,确保帽箍位于额头正上方,严禁歪戴、斜戴。帽檐应朝前,避免因视线遮挡导致意外。
系紧下颌带:下颌带是安全帽的关键固定部件,需根据个人脸型调整松紧度,以一指能轻松插入下颌带与下巴之间为宜。若下颌带过松,安全帽在受到外力时极易脱落;过紧则会影响舒适度和呼吸顺畅。
检查稳固性:佩戴完成后,可轻轻晃动头部,检查安全帽是否稳固,有无滑动或脱落迹象。如有异常,需重新调整帽衬和下颌带。
(三)使用与维护要点
安全帽的防护性能并非一成不变,日常使用与维护至关重要。建筑工人应避免在安全帽上随意打孔、涂鸦,防止破坏其结构强度;严禁将安全帽当凳子坐,以免造成帽壳变形。此外,安全帽的使用年限一般为 2.5 – 3 年,若受到剧烈撞击,即使表面无明显破损,也需立即更换,因为内部结构可能已受损,无法有效抵御二次冲击。
二、常见违规行为及其危害
(一)未佩戴或摘下安全帽
部分工人因天气炎热、作业时间短等原因,抱有侥幸心理,在施工现场不佩戴安全帽。还有些工人在短暂休息或搬运轻量建材时,随意摘下安全帽。然而,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,高空坠物、机械碰撞等意外随时可能发生,瞬间的疏忽就可能酿成悲剧。例如,某工地工人在搬运砖块时,因未佩戴安全帽,被上方掉落的脚手架扣件砸中头部,导致颅脑重伤。
(二)不规范佩戴方式
下颌带不系或系法错误:下颌带是固定安全帽的关键,若不系或系得过松,安全帽在受到外力时极易脱落,无法起到防护作用。有些工人甚至将下颌带反扣在脑后,这种错误系法等同于未佩戴安全帽,完全丧失了防护功能。
帽檐朝向错误:部分工人为方便观察上方作业,将帽檐朝后佩戴。但这种方式会使头部正面失去防护,一旦遭遇坠物冲击,额头、面部等重要部位将直接暴露在危险中。
(三)安全帽超期使用或混用
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,未及时更换超期服役的安全帽,或将不同工种、不同防护等级的安全帽混用。超期使用的安全帽材质老化、结构强度下降,无法有效抵御冲击;而不同工种的安全帽功能不同,混用可能导致防护失效。例如,将普通安全帽用于电工作业,无法抵御触电风险,为安全埋下隐患。
(四)安全帽改装或损坏后继续使用
有些工人为追求个性化或增加通风效果,在安全帽上钻孔、加装配件,这会严重破坏安全帽的结构完整性,降低其防护性能。此外,安全帽出现裂纹、凹陷等损坏后,即便看似不严重,也应立即更换,否则在关键时刻可能无法提供有效保护。
三、强化安全意识,共筑安全防线
建筑施工安全无小事,安全帽的正确佩戴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。施工企业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,定期组织工人学习安全帽的正确使用方法,通过案例分析、模拟演练等方式,让工人深刻认识到违规行为的严重后果。同时,企业需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,加大现场巡查力度,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。
作为建筑从业者,我们更应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自觉遵守安全帽佩戴规范,不抱侥幸心理,不图一时方便。每一次正确佩戴安全帽,都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,也是对家人的承诺。
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,从正确佩戴安全帽做起,筑牢建筑施工安全防线,共同营造安全、有序的施工环境,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!